结构性错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020-08-17 09:17   来源: 互联网

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智联招聘及相关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就业研究小组,发表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研究报告"。


目前,2020年毕业季节已经结束,2021年秋季的行动将再次到来。该报告称,截至今年6月,"2020年应届毕业生中仍有26.3%仍在寻找工作"。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双重叠加"的局面。据报道,在考虑了深造、出国和随后的公职等因素后,今年全国约有590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在市场导向的机构中就业。报告提出了应对今年和明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双叠加"的措施。


除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造成的供需矛盾外,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与大学生的能力和期望之间的结构性不匹配,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部副部长卓贤说。


据报道,大学生就业结构上的不匹配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区域机会与流动意愿的不匹配、学术需求与学术结构的不匹配、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的不匹配、企业性质与就业偏好的不匹配、行业需求与求职热情的不匹配、职业差距与职业选择的不匹配等。


从地区机会和流动意愿来看,东部地区目前为毕业生提供了51.3%的就业需求,而6月份向东部地区寄送简历的大学生比例达到57.0%,比东部地区高5.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大学生提供了22.6%的就业需求,但只有18.0%的大学生将简历投递到中部地区。"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说。


从城市维度看,新建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分别占大学生就业需求的37.5%和11.1%,而6月收到的大学生简历比例仅为35.9%和9.8%,已成为吸纳大学生的"抑郁"。


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就业偏好上存在很大差异,这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匹配的最大原因。"李强举例说,目前,私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65.8%的就业需求,而6月份只有27.8%的大学生简历交给了私营企业。相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上市公司分别只提供了大学生就业需求的5.4%、5.2%和6.8%,而大学生简历投递给这三类企业的比例分别达到13.8%、16.3%和11.3%。


针对上述"错配"现象,报告指出,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双叠加"局面,必须采取特殊的政策"结合拳",反攻周期性因素,缓解结构因素,减少摩擦因素。


首先,我们利用大规模的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工作来对冲周期性因素。目前,大学生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就业群体。与传统的农民工反周期就业政策(如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我们应该结合弥补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足的目标,在今年和明年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


第二,以新经济为导向的"后大学教育体系"缓解了结构性因素。新产业、新业务类型、新商业模式对稳定我国就业市场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关键。卓贤建议,高校要探索新经济指导下的"后大学教育体系",与各领域的龙头企业相结合,在研究生教育、二等学士学位教育和失业毕业生后续教育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


第三,为了提高"云招聘"的质量和渗透性,减少摩擦因素,新大学生就业的秋季和春季招聘即将到来,传统的大型招聘会能否顺利举办仍然面临疫情等不确定因素,高渗透性、高质量的"云招聘"平台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的关键因素。


李强说,通过充分发挥云平台的功能和优势,企业可以开展"云双选会"、"云讲座会"、"空中笔试"和"空气访谈"等多项活动,借助视频、语音、文字甚至虚拟现实场景模拟等手段,对大学生求职者进行多维评价,提高网上招聘的渗透、匹配和成功率。




责任编辑:iiihyt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技互联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合作伙伴
PATNERS